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紧凑城市”的理念,这是对城市无序扩张的积极应对,为紧凑城市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政策支持。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已经将该理念注入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但整体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城市更新为紧凑型城市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契机。需要针对建成区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业街区、文化艺术街区等具有特殊功能和定位的街区,以“紧凑城市”建设理念,制定相适宜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计划。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与高密度建设的状况,在土地开发利用、街区尺度与稳定性、人性化活力街道设计等方面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等设计手法,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使建成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紧凑型的优化转变,实现土地价值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街区特色的充分彰显。此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催生下,共享建筑为低碳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从使用方式、功能、使用主体等层面上拓宽设计思路,让建筑变得多用、高效,从而有效减少建设总量,即通过“多用”来实现“少建”,这是新时期背景下建筑态度和设计思维的一种转变。
作为智慧城市领域未来重点支撑的技术创新及应用方向,数字孪生城市凭借“模型+数据+算法”,为城市运行中所有应用场景提供数据集成、三维呈现、态势研判、智能分析、综合决策、仿真模拟、虚实融合、业务协同等能力,也将对绿色低碳发挥巨大作用。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推进经济社会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结合,产生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新的产业业态,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有效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实现要素精准投入、生产过程精准控制、供需高效匹配,在节能降耗、提升效率和循环利用等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应加快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积极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底座融合多源异构的全空间三维数据,建立实时映射的城市信息模型与物联感知体系,构建城市运行与管理“一张图”,实现城市全要素的数字化和语义化,城市运行全场景的实时化和可视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协同化。
着眼于全生命周期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干旱、暴雨、洪灾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纵观国际碳中和与碳市场发展态势,德国放弃此前提出的2035年实现100%绿电目标,预期碳中和完成的时间从2050年提早至2045年;欧盟拟自2026年起对进口的碳密集型产品征收“碳边境税”;全球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双碳”背景下围绕天然气资源的争夺战也愈发激烈……“双碳”之路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作者 吴晨
(作者为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
走紧凑型发展道路
在“双碳”目标下,数字孪生城市将为“双碳”计划实施中的碳排查、碳规划、碳建设、碳优化、碳交易等各个环节提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赋能。系统可增加碳排放监测功能,提供城市级一体化的碳排放监测和数据采集,形成“双碳大脑”,建立运维诊断专家数据库,将全域空间中各类碳源排放监测数据与时空模型数据相融合,实现碳排放数据在时空维度上的搜索与计算;基于数据和算法模型实现碳达峰时间及碳中和时间的精准预测分析推演,自主构建多种减碳方案,包括绿色能源规划推演、节能设施规划推演、生态固碳规划推演和双碳规划综合推演等,利用全要素数据融合分析决策能力,赋能工业智能化绿色制造和能源管理,赋能建筑全生命周期降低能耗,促进交通提升运输组织效率,促进城市碳资产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提升城市发展和降碳的综合效益;可提供设备远程监测、故障运维、发电预测、智能调度等服务,帮助运营管理者合理降低运维成本;可实现企业生产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全范围能耗和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节能减排改进;还可通过对既往故障与解决措施的存储分析与自学习,不断自我迭代,使运维经验得以传承,让建筑和城市运营低碳智能,为实现城市复兴的美好愿景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文章来源:《建筑师》 网址: http://www.jianzhushizz.cn/zonghexinwen/2022/0924/590.html
上一篇:钛媒体总部大楼再获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最高
下一篇:“红鼻头”书摊 | 陆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