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城市更新

来源:建筑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24日 01:58: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良镛先生于1984年首次提出“有机更新”理念,1994年,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总结道:“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

吴良镛先生于1984年首次提出“有机更新”理念,1994年,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总结道:“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我国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社会全行业参与其中,减排目标和路线图陆续出炉。建筑与城市建设行业在我国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排放量方面,建筑行业向来是我国的碳排放大户,《2021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在碳中和程度方面,通常以碳中和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碳中和指数是一套客观、系统、全面、动态地反映碳中和现实条件与发展路径的评价体系,2022年6月发布的《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2022)》显示,如果以实现碳中和指数为100来衡量,那么目前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指数仅为43.5。

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

广泛的公众共识可显著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低碳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可使公众更加清晰地认知低碳转型的益处,从而互相促进并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公众共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社会基础。一些发达国家在设立碳中和目标的同时,已经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来推进公众共识、促进公众思想及行为方式的转变。以伦敦为例,为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政策主张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的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再如,西雅图市是美国低碳城市的典范,其低碳城市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施家庭能源审核,以较低的审核成本来计算家庭以及企业办公室的碳排放量,让公众参与审核工作,切身感受低碳效益。公众参与是推进城区低碳生态发展的巨大动力,其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低碳生态城区的发展水平。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更加有效。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应科学客观地评估更新改造范围内每套住房在更新改造前后的价值差异,并向每户居民提供更新改造给其住房带来增值的通俗易懂、有理有据的估价报告,从而获得居民对城市更新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最大化地发挥“绿色价值”,更好地践行城市更新。

立足于以人为本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蔓延现象,城市外延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内涵的低效率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恶劣、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发展要摒弃城市弊病的内在需求与紧凑城市的内涵主旨高度契合,国际上紧凑城市的研究成果逐渐传入中国,许多学者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现状,陆续提出了对紧凑城市内涵的理解,推动了该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促进改造费用公平合理分摊

国际上,“紧凑城市(Compact City)”一词最早出现于1973年和Satty.T的专著《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中。1988年,荷兰政府开始将紧凑城市的理念引入到政策层面。1998年,美国提出“精明增长(Smart Growth)”计划,其核心思想就是紧凑型发展,即土地集约混合利用、高密度开发和交通改善。之后,紧凑城市在许多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的政策支持,英国更是将紧凑城市作为国家规划政策中的核心要素。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背景下,紧凑城市开始陆续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政策中。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系统完整的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从顶层设计、方式转变、价值体现、技术手段这四个维度提出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的“双碳”实现路径。

结语

1 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的低碳融入

吴良镛先生认为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中,核心是人,人居环境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建筑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和科学。“双碳”发展的本质是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而非只谈低碳,忽略和放弃人的体验感、幸福感以及城市发展的其他目标。为了节能减碳,很多国家都将空调设置为26℃,但新加坡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常年保持在22℃,有的甚至低至18℃,看似毫无节能意识,但有研究表明,人们在约22℃的环境下工作效率最高,这也成为新加坡经济发达高效的因素之一。又如,日本通过大数据分析、新能源与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性解决方案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城市(镇)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日常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在规划层面上将中小城市(镇)发展纳入“大城市圈整备计划”,促进不同规模城市(镇)在绿色低碳体系中的协同共建,借助中小城市后发优势缩小其与大城市之间的社会服务差距,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地域的人群在生产、生活中的能源与社会服务需求,坚持人本原则是日本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城市更新也应始终将人的幸福指数作为最高需求,构建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城市运营体系,营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共融共生的人居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低碳效应的最大化。

文章来源:《建筑师》 网址: http://www.jianzhushizz.cn/zonghexinwen/2022/0924/590.html

上一篇:钛媒体总部大楼再获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最高
下一篇:“红鼻头”书摊 | 陆建德

建筑师投稿 | 建筑师编辑部| 建筑师版面费 | 建筑师论文发表 | 建筑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师》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