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王启元 |“沪滨屹立东南冠”——从茂飞设计的复(3)

来源:建筑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23日 01:42: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17年,尚在李公祠的复旦升格为大学,1918年便相地江湾,因而成为近代江湾地区最早迁入的新式高等学堂。步复旦之后,国立劳动大学、民国上海大学、

1917年,尚在李公祠的复旦升格为大学,1918年便相地江湾,因而成为近代江湾地区最早迁入的新式高等学堂。步复旦之后,国立劳动大学、民国上海大学、私立立达学园、私立文治大学、两江女子师范等学校,陆续从上海各个角落迁来江湾;原因之一,便是这里交通方便,有淞沪铁路江湾站可达。淞沪铁路沿线江湾至吴淞段,也成为民国上海最重要的“大学城”。


因私立大学经费紧张,茂飞的大部分设想并没有实现。校志记载,复旦校园于1920年冬开工,一年多时间里,仅建成教室、办公室和宿舍三幢大楼,为复旦江湾校园最早的建筑“三大件”。此后,学校便正式迁往今址,开始办学。最早的复旦大学校园,中心为大草坪,中央轴线最南端,是当年校园的核心建筑奕住堂;轴线最北,早期是学生宿舍。而轴线西侧,有校园里最恢宏的建筑简公堂。中央草坪四周,在茂飞设计之后的十年间又增添不少新建筑。

* * *

复校后的1947年,时任校长章益向各地校友募集三十余两黄金,献给为复旦倾其所有的恩师李登辉,作为颐养金,李校长知道后坚拒。后经协商,决定扩大募捐,用这笔钱在原第一宿舍址上修建登辉堂。八十年代,为纪念复旦创校两位功勋校长:马相伯与李登辉,改名为相辉堂。这座中式礼堂建筑屡经翻修,伫立在当年茂飞轴线正北,今天已然成为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由于复旦当时所在校舍徐家汇李公祠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李校长、叶庶务长一致认为,新校园建筑也应是中国传统形制,又必须满足防火要求,当用钢筋混凝土建材,茂飞也表示认同。茂飞在复旦这片基址虽然没有看到山峦河湖的景致,但鉴于基址平整,完全可以在此建起一众环绕式的“大方院”建筑群。他预想的中轴顶端是八角形大礼堂,设在校门边上,那将是一座气势非常恢弘的校园。茂飞这段关于复旦校园项目的记载,出自他致搭档丹纳的信中。他的复旦校园设计图纸,现在存有一版,与信中描绘基本一致,整个校园建筑围绕着中心草坪,八角形礼堂设置在一端。这张图的方位解读历来不准确,其实从大礼堂与校园边上河流的走向来看,图右上方为南面,右上方河流分叉即虬江主航道分水,而江湾复旦校园就在这处分水的西北侧,李登辉募款所得七十亩地便是这片“水边泽国”。

最初的“三大件”



前述李校长1918年下南洋募款足以购买江湾地皮,但不够建筑经费,所以设计方案虽早已谈妥,施工则见迟。这时复旦校董们各显神通,尤其在沪做寓公的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拉来复旦最早的“三大件”的大部分赞助。其中原大礼堂位置建起了校办公大楼,以赞助人黄奕住的名字命名为“奕住堂”。

  编辑:陈韶旭

校长遇见同学设计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李纯一

文章来源:《建筑师》 网址: http://www.jianzhushizz.cn/zonghexinwen/2022/0823/577.html

上一篇: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元宇宙首作落地百度希壤 迪奥
下一篇:楼层不管多少层,坚持楼层“3选2不选”准没错!

建筑师投稿 | 建筑师编辑部| 建筑师版面费 | 建筑师论文发表 | 建筑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师》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