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学建筑专业,你的大学时光是如何度过的?
人物简介
崔愷:大学期间,我们的学习风气特别好,大家都很珍惜时间,每天“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或图书馆,晚上教室里灯火通明,同学们常常熬夜画图,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谈高考:做错一道数学题,考入天大建筑系
“我心中有一棵树,以立足本土的理性主义为主干,扎根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沃土上,生发出可以在城市、在乡土、在历史街区出现的有不同特色的建筑。”
崔愷:这些年,我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校建筑教育语境。我希望报考建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也要向生活学习,因为美好的生活就出自他们的笔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对于即将高考的学子,你对他们有何建议?
新京报:你还记得参加高考的具体细节吗?
新京报:得知恢复高考后,你是如何准备的?
读本科的最后一年,《建筑师》杂志组织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我和另外三位同学联合做方案,获得一等奖,此外,天津大学还获得了好几个奖项,当时老师们也特别高兴。后来,天大获奖似乎成了规律,逢单是设计奖最多,逢双论文奖最多,好多年都保持着优势,说明天大老师教得好,学生也努力。
崔愷:我195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在母亲单位的机关院里长大。那个大院位于景山东街,是京师大学堂旧址,所以我对古都的历史环境和风貌很有感触。我母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整个机关大院文化氛围很好,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也是得益于这种氛围。
“本土设计”是崔愷建筑设计理念的关键词。
我不是“死读书”的人,周末操场上有露天电影,我很喜欢看。业余时间,我们还去水上公园写生。老师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才多艺,我的同学中有画油画的、写书法、搞篆刻的,其中不乏高手。
我父亲在五机部(第五机械工业部)设计院工作,他本身是暖通空调专业的,但很喜欢建筑设计。初中时,我到父亲位于兰州的单位度暑假,他就找来建筑师同事沈老师,指导我画画。当时我照着全国美展的作品,画尺寸很大的铅笔画挂在家里。沈老师帮我指导,还提出了意见。我这才知道建筑师需要会绘画,当时也萌生了学建筑设计的想法。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表示,这些年,他一直没有离开学校建筑教育语境。寄语未来的建筑师时,崔愷希望他们向生活学习,“因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就出自你的笔下”。
崔愷:我的高中时代受社会背景影响比较大。景山学校是在“文革”后期开始办的高中,并选送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就读。当时景山学校有12个初中班,高中只收两个班,所以有类似考高中的环节,我学习成绩不错,顺利进入高中。上高中后,我们加强了数理化的学习。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是天津人,周末回家。我们几个外地的同学留在学校,经常出去逛街。因为对建筑专业来讲,观察城市是很重要的。天津的五大道、解放桥、海河沿线,我都观察和学习过,这对理解城市和建筑很重要。甚至在今天,那些城市空间的记忆对我们做城市设计都有很大启发。
崔愷对未来建筑师的寄语。受访者供图
我们需要画大图,每个人面前不是小书桌,而是大图桌。我们班有34个学生,教室里共有五六排大图桌,上设计课时,每一排有一个老师,每个老师负责6个学生,所以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多,他们给学生讲设计的道理,画图的技巧,还上手改图,让我们很钦佩,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诸如彭一刚先生、童鹤龄先生、张文忠先生等等许多老师,水平都很高,在全国建筑教师中都是很优秀的。我们作为学生真幸运!
1998年,外研社“红楼”在北京西三环边耸立起来,让当时以平房“灰”为主色调的北京瞬间亮了起来。与百年校园文化内涵相契合的外研红,让大家记住了建筑师崔愷的名字。
在天津大学读书期间的崔愷。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你入学时,大学校园的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什么样的?
崔愷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以及建筑学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设计大量国家级和地方重要建筑达130余项,是国内作品最多的建筑师之一。首都博物馆、北京丰泽园饭店、河南殷墟博物馆、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庭院、拉萨火车站、2019年世园会中国馆、外研社大楼……公众身边一座座熟悉的建筑,是他的职业生涯最生动的注脚。
文章来源:《建筑师》 网址: http://www.jianzhushizz.cn/zonghexinwen/2022/0607/568.html